.

一段感情,缘分将尽的迹象

白癜风如何诊治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4443991.html

文/北岛

越长大越清楚,离别是人生的常态。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当陈孝正想要分手时,郑微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慢慢愿意接受,最终选择了同别人结婚。

婚礼上的郑微,突然懂了陈孝正的为难,也看清了陈孝正的自私。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猪头,在燕子决定分手时,一边追着车跑,一边大喊:“燕子,没了你我可怎么活”。

到了最后,失去了燕子的猪头,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的心中还是有燕子,可还是过上了自己的生活。

年少不懂事,总以为爱一个人就是一生,对方离开后生活不会完整。

真正经历过几次失败的感情才明白,离别没什么可怕,因为有些人总会分开,只是早晚的区别。

尤其是当一段感情有了这些表现时,大多是两个人缘分将尽的迹象,早做好准备,才不至于被对方打得猝不及防。

01.

缺少交流,失去“沟通欲”

曾看过一个话题,回复令人伤感。

有人问:你是从哪一刻知道,你们之间早晚会结束的?

当时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有一天,我上班迟到,被主管训斥,中午却有幸吃了一家很好吃的面,下午下班的时候看到了一只很可爱的猫,那天的天很蓝,我本来想把这些都告诉他,可我没有。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我们完了。”

曾听人说,失去分享欲,就是散场的开始。

有些话不是不再想说,而是不再想对那个人说;有些故事不是不想讲,而是不想讲给那个人听。

有这样的结果,不一定是从爱到了不爱,还有可能是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导致自己真的不再有希望。

这种感觉,就像自己看上了一件好看的衣服,店家却告诉自己没有码数,可以过两天来看。

当自己一次次去那家店里找那件衣服,都没有货时,可能等店里有了货,自己也失去了购买的欲望。

很多感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走向结束的。

曾经会和对方计划未来,有了矛盾会着急解决,有一点新鲜事都想分享给对方听,可如果得不到想看到的回应,一个人是会累的。

发的消息越多,对方假装不回复的次数越多,自己不会再发;对未来的计划很多,对方却从不配合的时候,自己不会再计划;想要解决的矛盾很多,对方却从来不改时,自己的意见只会逐渐消失。

看起来,两个人的关系仍在维持,但事实上,表面的平和只是矛盾爆发的前奏。

如同失去“沟通欲”,说白了就是对一段关系不再有期待,对一个人不再有好奇,对两个人的矛盾不再有想法。

一旦如此,分开是早晚的事,所有的冷漠、敷衍、忽略中藏着的,是一个人的不感兴趣。

02.

矛盾频发,因小事“挑刺”

《爱情呼叫转移》中,有一个片段被奉为经典。

一个平常的午后,徐朗和妻子在一起吃饭,在一切都和往日无异时,徐朗说出了令妻子惊讶的话——离婚吧。

妻子不理解,不理解为什么曾经的恩爱会突然消失,不理解徐朗为什么突然要求离婚,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为家庭操劳却还是这种结局。

徐朗的确给了答案,可他的答案更令人费解,他说:

“你在家里永远穿那件紫色的毛衣;刷牙的杯子得放在搁架的第二层,连个印儿都不能差;牙膏必须得从下往上挤;每星期四次永远是炸酱面,电视剧,电视剧、炸酱面……”

多么普通的日子,却成了徐朗厌倦婚姻,厌倦妻子的理由。但其实,不过是新鲜感消失,这才不爱罢了。

因为只有不爱一个人时,对方的所有行为,才会成为一种错。

正如亦舒曾说,当一个男人不再爱她的女人时,对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连活着呼吸都能是一种错。

有人在不爱之际,嫌弃另一半太过幼稚,却忘了自己曾经喜欢的,就是另一半身上的天真;有人在不爱之际,嫌弃另一半的黏人,却忘了自己曾经喜欢的,就是另一半给予自己的依赖和信任。

不爱一个人,什么都会成为加速自己离开的理由,连同曾经认为的好,都会在这个阶段成为一种令自己无法忍受的错。

所以,当一个人开始各种在爱情里挑剔时,不用怀疑,这就是缘分将尽的迹象。

有这样的结果,不能说谁错了,只能说彼此从某一刻不再合适,这才没有办法互相吸引,分开反而成了最好的举措。

03.

很喜欢微博上的一句话:“恋爱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旦没有了那些感觉,很多东西就没有意义了。”

一朵玫瑰,放在花园里只是一朵普通的玫瑰,放在花店里也不过会成为包装精美的玫瑰,只有一个人将玫瑰送给爱人时,这朵玫瑰才真正具有“爱”的含义。

对于一段感情而言,道理更是如此。

有些人在一起,但早已经貌合神离,看似每天都重复着和以往一样的日子,可一旦两个人之间没有了爱意,只存在相互厌倦,两个人不再能称作“情侣”。

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明白,有些时候的放手,要比强行在一起的结果更好。

尤其是当一段感情有了缘分将尽的迹象时,更应该做好准备,要走的人,早晚会走,总该学会接受。

—END—

苳冬

立志用走心文字,传递观点价值

欢迎留言评论,点赞转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