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正宗老北京炸酱面的人有很多,除了地道的老北京人,恐怕知道其故事的人就寥寥无几啦。
故事来自咱老北京人因为喜欢吃炸酱面。老祖宗端着碗吃面,看着碗里的一样样小菜编的一段顺口溜,结果是传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故事也由此而来:“青豆嘴儿、香椿芽儿,焯韭菜切成段儿;芹菜末儿、莴笋片儿,狗牙蒜要掰两瓣儿;豆芽菜,去掉根儿,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心里美,切几批儿,焯江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
老北京的夏天里,端碗吃炸酱面,既便利又开胃。直到现在,在北京胡同里的大杂院,仍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街坊四邻在吃饭口聚在一堆儿,端着碗炸酱面,碗里搁一根脆黄瓜,在当院或门洞里一蹲,吃两口炸酱面,咬一口黄瓜,不耽误聊天,不耽误下棋。每每看到我都十分暖心,这种祥和幽静的画面总能给我缓解都市快节奏的压力。
要吃好的炸酱面,酱是关键,炸酱面的酱最好选六必居的干黄酱,当然光有酱是绝对不够的,一定还要有肉,而且不能是精瘦的肉,最好是肥肉占到60%,瘦肉占40%,而炸酱的火候反复试验,严格控制,用小锅精心炸制以上的肉馅。熬的时间要长,为了避免干锅,要一边熬一边往锅里加水,这水不要多,用涮盛酱碗的水就行。等酱熬到颜色发黑了才好。出锅的时候加点葱白末儿,提味儿。
面要手擀面,筋道。用温水和面,并加入少许细盐;和好以后用湿屉布盖好醒一会儿。两个小时以后,在案板上洒上白面为的是使其不沾,然后再把和好的面团儿放在洒有白面的案板上,先用手把面馏出来,再用擀面杖将面擀成一张长圆形的薄面饼,再用刀在面饼上切出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面条,并且每切一根面条都要用手向外搓一下,使每一根面条都成麻花儿状;最后再将切好的面条洒上白面顺其形状卷起,双手各拿起一头在案板上连摔带抻,搭扣反复几次,好了以后用刀切去两头,将这抻得的一把儿面下到开水锅里煮熟出锅盛到碗里。
面码要根据季节不同,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蒜末、香椿末、水萝卜丝、豆芽菜、青豆嘴儿、白菜丝、扁豆丝、莴笋丝、芹菜丁儿等时令鲜菜。炸酱面上年纪的讲究吃“锅挑儿”,年轻的喜欢吃“过水儿面”。最好来头紫皮新蒜,提味下饭,也杀菌。吃完面喝碗面汤,原汤化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