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个词儿叫“打牙祭”,手里有俩子儿的就下馆子搓一顿。要是手头儿不宽裕,也想开荤,那就首选二荤铺了。四九城的二荤铺几乎隔不了几条胡同就有一家儿,虽说店面简单,就是一个灶台,几张桌子,但这口味是真不赖。甚至有不少“八大居”、“八大楼”、“八大春”的灶上,都是打二荤铺干出来的。
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时候,也是二荤铺的常客。在他的日记里经常出现“和记”这家儿面馆的名字。例如,年12月28日的日记中记道:“午同齐寿山及二弟在和记饭。”年正月廿三的日记中提到:“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您瞧瞧,鲁迅先生跟和记的交情还真不浅。
早年间,老百姓打牙祭都去二荤铺
关于“二荤铺”名字的来源已经无处可考了,所谓“二荤”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讲猪肉、羊肉为二荤;有的说肉和下水为二荤;还有的说店家售卖和代客加工为二荤。甭管怎么说,二荤铺最大的特点就是实惠、亲民。
像这样的二荤铺,在四九城里可不少
老北京的二荤铺是很受老百姓喜欢的的,主要原因无外乎物美价廉这一条儿。您要是想打牙祭解解馋,吃个溜肉片儿或者干炸丸子。要是约上三五好友,吃顿好饭,炒仨弄俩,来壶酒,闹个“穷人乐”。
您去二荤铺还可以自己带原料,让店家帮忙加工制作。比如,您带二斤猪肉,可以一斤做干炸丸子,一斤做成四喜丸子。您吃干炸丸子,撒上椒盐,就着两张家常饼,再来二两白酒,那可真是美美的一顿。这儿吃完了,再把店里做好的四喜丸子带回家,烩一锅白菜,嘿!那可是真地道。这种经营方式叫做“炒来菜”。
二荤铺的掌勺,那可是实打实的真本事(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
二荤铺的价格便宜,做工实在适口,又可以随意加工外带,因此在较为低层的饮食业别树一帜,做得有声有色,火爆一时。
咱京城的二荤铺店面一般都不大,也就是一两间门脸,没那么宽敞的餐厅可以摆桌酒席。就是几张方桌,配上条凳,所以三两好友在这儿搓一顿也是没问题的。
一般来说,二荤铺不做大菜,所制作的多半是京鲁菜中的火候菜,不是家常菜。现如今,京城不少酒店为招揽顾客,经常打出家常菜或老北京菜的噱头,这个您看看也就罢了,千万别当真。这些饭馆儿的手艺,有的还真没法跟当年的二荤铺相提并论。
上世纪30年代赫达莫理循拍摄的二荤铺掌勺。早年间的二荤铺,往往都有几个拿手菜。
在厨行里,二荤铺还是个磨练人的地方。有些见识的师傅,常对一些来给孩子进饭馆学徒找门路的家长说,先让孩子进二荤铺,那也是真手艺,出了师再进八大楼,孩子少受罪。您别看二荤铺店面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厨行里面案上的、灶上的功夫都得学。而且这二荤铺的顾客,五行八作什么人都有,这里的支应可也是一门儿学问啊。所以说,想学徒的孩子在二荤铺学徒三年,确实受锻炼。
上世纪30年代赫达莫理循拍摄的二荤铺。您瞧这丸子,是真不错啊
师傅们常说:“多学了三年徒,早赶上到头灶。”可见,二荤铺虽然饭菜品类少,但是厨师的手艺还是硬整的。在二荤铺耍过手艺,滑熘爆炒个个精通,到了八大楼,比刚入行的学徒强多了。
京城二荤铺的常客大都是劳动阶层的苦力人等,拉洋车的、蹬三轮的、推排子车的、窝脖的、赶脚的……再有呢,就是真好二荤铺这一口儿的有点儿层次,或者说有点儿文化水平的人,比如教书先生、买卖账房、店铺伙计这类人也接长不短地到二荤铺吃饭。不管是什么人,到二荤铺吃饭基本上都是吃完饭结账就走,很少有摆谱、找茬和闹事儿的。
京城的二荤铺也是老少皆宜的地方
二荤铺的菜品一般不列菜谱,都是由跑堂的直接菜名。大多是火候菜和大众所喜爱的菜品,价钱不贵,口味十足,如干炸丸子、焦熘丸子、滑熘肉片、爆三样、抓炒腰花、干炸里脊、焦熘肥肠、糟熘三白、熘肝尖等。
别看店面不大,手艺可是真不赖
二荤铺的素菜很讲究手艺。如焦熘饹馇,将饹馇切成小指条粗细,下热油锅炸焦;锅留底油,煸葱、姜米出味,撒酱油呲水乳化出香气,对汤,调口味,勾芡,下饹馇条翻炒,撒韭菜段,点明油,出锅。这类素菜比一般的荤菜还叫座。讲究的便可以加上肉丝,即肉丝熘饹馇,更胜一筹。
还有一种熘素丸子,是将炸好的豆面丸子在卤汤中卤好入味,再入炒勺,下底油起锅,加汁勾芡,撒蒜泥。口味很像摊贩卖的“卤丸子”,但比之口感要浓香得多。这类俗菜在庄馆或摊贩中都没有卖的,是二荤铺独到的手艺。还有的二荤铺,能制作几样闾巷菜,绝对是其中的名品。
上世纪30年代,赫达莫理循拍摄的老北京二荤铺的灶台
在二荤铺吃饭,有时就算是不吃菜,只要一张家常烙饼,配一碗汤,也算一顿不错的饭。比如酸辣汤,汤里面不过是猪血条和豆腐条,白汤或开水下点儿料,点点儿醋提味,酱油提色,然后调一下口味,勾上芡,撒点儿胡椒粉,点上明油,撒点儿青蒜末出锅。嘿!您就吃去吧!那滋味儿甭提了!
家常饼可是二荤铺里招人待见的吃食
京城的二荤铺还有一种叫好又叫座的吃食——面条。凡是看过老舍先生大作《茶馆》的朋友,估计都对常四爷叫“烂肉面”的桥段记忆犹新吧。这烂肉面就是二荤铺的拿手。
还有就是肉丁干炸、大肉丁炸酱、肉片卤、素卤、酸菜羊肉汆儿、芝麻酱面、花椒油面、穷三样面都各有风味。面条从头路条至二路条、葛条、帘子棍儿,粗细分明,口感筋道。菜码有掐菜、豆嘴儿、芹菜末、菠菜段、白菜丝、香椿末、青蒜末,应时当令。
二荤铺的面条,那也是京城有名的美味
其中,虾米居的炸酱面很有名气,面条筋道柔韧,粗细由人。炸酱中的小碗干炸用的是肥瘦相间的肉丁,葱油起锅,炸中不对水,直到炸起蜂窝,不煳不生,酱香四溢,装入小碗,连面码一起上桌。
二荤铺的菜原料以猪肉为主,做法以煎炒烹炸为多。以猪肉为例,宫廷菜要求必须专户专养,其饲料必是专供。此类猪肉价格比普通猪肉价格要高数倍。八大堂、八大楼所用猪肉也是专地专户饲养为多,比一般市场所供猪肉价格要贵许多。其他南北干鲜、特定地产之物,皆属“名产”。这样优选的原料必然不同于大路货。比如仁和碾房的白面、西红门的小磨香油、密云的小枣,其他如猪肉、青菜、大葱、黄酱和其他调料等,无一不是定点供应。
棋子儿烧饼,这也是二荤铺拿手的吃食
但是,二荤铺菜价低廉,不可能享受定点供应,而是要选择价格偏低的原材料,加工取料也比较粗放。仅拿一块猪肉加工为例,在宫廷菜的原料选择上,御膳房厨师就会拿掉一半不良原料,留下的肉要整形切边去角,改刀拉肥留瘦,至少又去掉一半。这样的选料,肉价自然比二荤铺高出三倍到五倍之多,再加上人工、店面、家伙、家具的差异,成本就会高出许多。
上世纪30年代,赫达莫理循拍摄的在二荤铺干活儿的伙计
二荤铺的厨师必须掌握二荤铺的用料、刀工和配料的特有手艺。一般来说,二荤铺的肉类菜,刀工稍显粗放。比如切肉丁,就可能带有边角碎料混在其中,上浆用糊,需要稍厚稍硬,过油后便显得颗粒均匀,吃起来也就适口。
总之,除了炒“来菜”之外,还可以为顾客变通省钱吃好饭。因为二荤铺不比庄馆,庄馆字号大,有声誉,不能随机应变,一律按行规做饭;二荤铺便有“自家饭铺”的感觉,可以按顾客要求,变通手艺的一些规矩。不过,变通虽然省钱,但依然还是有一定限度,不能离谱到把京菜做成大杂烩。
您看这架势,二荤铺的灶上绝对有手艺
京城二荤铺不是千篇一律的格调,有不少也做出了特色和名菜。比如朝阳门外日坛斜对过的“肉脯徐”,原来是做烂肉面的,代卖肉丁馒头、炒来菜,属于二荤铺之列。所谓“肉脯”,便是烂肉面所浇的烂肉。他家的肉脯并不是真正的“烂肉”,称“肉脯”自然比“烂肉”整装得多,吃起来烂糊适口、味道纯浓,故此有名。
更由于门面临近运河之二闸,当时漕运粮帮常在此吃饭喝酒,因此肉脯徐名满京城,甚至传到江南。京城不少二荤铺都随之卖烂肉面,比如东四牌楼天宝轩、隆福寺灶温的烂肉面也很有名。但是,后来都逐渐撤菜不卖了,或有的转升为饭庄。
京城的二荤铺,老百姓的“穷人乐”
二荤铺掌柜虽然不如大庄馆那样有头有脸,但是乐得躲在小屋成一统,挣了钱,又不招惹是非。所以,在京城各类买卖的商海里,地位最低的二荤铺却也能久盛不衰地经营着。比如,西长安街的龙海轩、阜成门外路北的虾米居、西四牌楼南路东的龙泉居、煤市街的百景楼等,此外,还有鸡鸣馆、迎门冲、耳朵眼等。二荤铺中有不少家设在大学附近,西单附近的二荤铺还承担政府机关的伙食包饭。甚至有的教师、职员还在二荤铺宴请朋友吃家常饭。
在咱京城,二荤铺最集中的地界儿要数什刹海了,尤其是夏景天儿,这儿的荷花市场开市,那是游人如织啊,附近的二荤铺也是买卖兴隆。不过,到了民国后期,这类小馆逐渐萧条于饭铺之中了,但是,二荤铺的菜品和经营特色依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首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