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米其林提前公布首本《米其林指南北京》必比登推介餐馆名单,共有15家餐馆上榜。在新闻稿中,米其林说道,“该奖项旨在表彰那些以人均元人民币以内,提供高品质菜肴的餐馆。”榜单一共收录了10种风味的美食,其中风格鲜明的京味美食,如豆汁儿、爆肚儿、涮羊肉和烤鸭等,占据重要比例。
此次上榜的北新桥卤煮。本文图片IC
完整榜单如下:
爆肚金生隆
宝源
北新桥卤煮
功德林
静一
Keaami
柴氏风味斋(海淀)
柳泉居
方砖厂69号炸酱面
荣小馆(百子湾南二路)
红馆
天厨妙香素食(朝阳)
玺源居(前门大街)
尹三豆汁
玉华台(西城)
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对这份榜单众说纷纭,跃跃欲试者有之,大声吐槽者亦有之。澎湃新闻就此采访了两位在北京土生土长,对北京美食有自己看法的北京媒体人,请他们谈谈如何看待这份榜单,以及到底什么是“北京菜”。
董克平
美食评论家、美食专栏作者、《中国味道》总顾问
张琳
旅游媒体从业者,喜欢用时代变迁的视角,看北京文化的历史与当下
澎湃新闻
:在这份榜单里,老北京餐厅或是小吃店占了快一半,北京特色的卤煮、豆汁、爆肚等都出现了。社交媒体上好像也有很多吐槽,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你觉得米其林的选择有多权威?
张琳:
总体来说,这次的榜单有些迷。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必比登。必比登推荐的是廉价但美味的平民美食,这次上榜的美食中,有一些属于价位在人均百元以上,其实不算廉价了。再说种类,这次上榜的美食有北京地方美食(尹三豆汁、北新桥卤煮、爆肚金生隆),总店在其他城市的连锁店(功德林、荣小馆),甚至还有主打国外美食的餐厅(keaami),不知道是不是北京的饮食文化不算突出才有了这么多种类。
别的不好评价,上榜的几家北京美食还是可以说一说的,尹三豆汁、北新桥卤煮、爆肚金生隆,总体来说这几家整体不错,但北新桥卤煮和爆肚金生隆算不上我的心头好。尹三豆汁没得说,水平比护国寺小吃店这种国营店里的豆汁高出一大截,发酵程度不错,酸度适中。
卤煮和爆肚我更推荐陈记小肠卤煮和爆肚冯,巧的是这两家都位于廊坊二条上,相隔不到百米,可以一次性两家都吃了。陈记这家我吃了十多年,在前门一带搬过几次,我一直追着吃,还带外国朋友去吃过。陈记小肠卤煮相比较于上榜的北新桥卤煮要咸,这不是没有原因的。陈记小肠卤煮位于南城,南城以前都是穷苦的体力劳动者,需要大量补充盐分,南城的老馆子会偏咸一点。爆肚冯也是一家有传承的店面,其实从招牌就能看出来一家店是不是有历史,那种家族式传承的小店,为了表示对手艺的尊重,会把主营产品放到前面,后面挂上姓氏,这家“爆肚冯”就是这样的,在北京类似的还有烤肉季。
在这份榜单上,还有一个柳泉居,这我姥姥的保留项目,当然我指的是柳泉居的豆沙包,馅料饱满,价格实惠,在西四一带有多个柳泉居豆沙包的外卖窗口。
澎湃新闻:
许多外地人都吐槽过京味美食,但北京本地人怎么看待焦圈、豆汁等传统北京食品呢?它们能代表北京人的口味吗?
董克平:
我是北京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当然喜欢北京饮食了。
张琳:
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界定一下北京人具体指哪类人。北京人的构成非常复杂,能接受得了焦圈、豆汁的,主要是老北京人。历史上北京的区域并不大,就是现今二环包的那一圈,加上历史上各种原因,如战争避难迁出北京,真正的老北京不算多。我属于第三代北京人,祖籍山西,爷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上学,这才举家迁到北京。我爸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了,但到现在家里的饮食习惯还是略偏山西,比如吃面食类必定放醋,家里还有做拨鱼儿(一种传统山西面食)的工具。所以说真的,能接受豆汁的主要是那些标准意义上的老北京。我经常在老北京聚集的南城一家护国寺小吃店吃饭,这家店一推门进去就被北京腔环绕,我发现这些老北京人很多人会点豆汁,吃什么都可以配豆汁,竟然盖饭也能配豆汁,把它当汤一样。
护国寺小吃
澎湃新闻:
你有喜欢吃的京味美食吗?北京菜的特点和精华是什么?
董克平:
虽然很多人说北京没菜,八大菜系中没有京菜。北京作为国都几百年,汇聚了全国各地的风味,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北京自己的风格。因为受鲁菜影响深重,但又有别于鲁菜,因此很难以区域来界定北京菜的风格。我从小在北京长大,习惯了构成北京菜基础的街头巷尾胡同院子的坊闾味道,吃着炸酱面、锅贴、门钉肉饼等,肚子里妥帖踏实。东奔西跑出差后回到家里,吃上一口熟悉的吃食,魂儿才归位,心才安稳。这是肠胃里的饮食基因决定的,是自小习惯的味道带来的安全感。
张琳: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特意去知乎看了下大家对于北京菜的观点,没想到北京菜这么招黑……我要替北京菜发个声:北京菜其实很好吃!不服来……懒得辩,本身口味就是很个体化的事儿,没有道理可讲的。北京菜主要传承的是鲁菜,以前在北京开餐馆的很多是山东人,大名鼎鼎的全聚德最早就是山东人经营的,这次上榜的柳泉居其实也是鲁菜。清真菜在北京也有一席之地,像涮羊肉这种就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归根结底北京菜是一个融合菜,吸收了各地饮食文化,口味以咸鲜为主。我最爱的一道菜是老北京烧茄子,卖相很不好看,黑乎乎的一滩,油了吧唧的,但吃起来很下饭,也不费牙,味道好就可以了!
我家里还常吃糖火烧,糖火烧是将红糖、麻酱加入到面粉里,可做主食,小区周边的卖主食的小商铺大多有卖,一些高级点的餐厅也有把它做成精致如点心一样的吃食。北京人很爱吃麻酱,老北京涮羊肉的蘸酱以麻酱做底,这与重庆火锅的干碟和油碟有很大不同。到了夏天,还有麻酱凉面,新川面馆的麻酱凉面与柳泉居的豆沙包一样都是我姥姥的保留项目。
柳泉居豆包远近闻名
澎湃新闻:
和京味美食和老餐厅有些怎样的记忆和故事?
董克平:
我这个年纪的人对美食的记忆基本上是年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都是温饱问题,哪里有什么美食?红烧肉、炖带鱼这些过年的食物就是美食了。更别提什么去餐厅酒楼吃饭了。等有了条件去外面吃饭,正是老字号衰败的时期,新兴的民营酒楼风头正劲,等到老字号缓过气来已经是北京奥运会之后了,他们老菜做不好,新菜不会做,除了那些名声之外,基本上可以放弃了。因此和老字号没故事。
张琳:
这里我要说灶温。灶温曾经是老北京有名的馆子,以前民国时候本土作家写的老北京小说、美食散文多有提及这家店。灶温的老板姓温,山西人,祖辈几代人经营这个馆子有年的历史,馆子就位于东四隆福寺一带,隆福寺这个地方本身就很有历史,这里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商圈”,卖百货的、餐饮业等各行各业都很兴旺。当时灶温与其他的北京老字号都是隔壁,灶温最有名的是一种叫一窝丝的面条。我爸就是出生成长在东四,和灶温老板的儿子是北京五中的同学,只是那个时候灶温已经没了,也有一种说法是,公私合营的时候,灶温加入了隆福寺小吃。据说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曾经在东四恢复过灶温,但没两三年又关闭了。为了配合隆福寺的升级改造,隆福寺小吃在前两三年也关闭了,这里的很多有点历史的小店都关了,不知道还能否有机会再吃到这些记忆中的美食咯。
澎湃新闻:
这次上榜的有一家炸酱面馆,不过据说很多老北京都觉得外面卖的炸酱面永远没有家里做的好吃,是这样吗?
董克平:
炸酱面这种家常食物一定是家里做的好吃。而且早年间饭馆饭铺里没有卖的,都是家里自己做着吃,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餐厅都卖,打着老北京炸酱面的招牌。余生也晚,不知道老北京炸酱面是个什么样子,但是这种吃食倒是自小就吃,算起来也吃了几十年了。
小时候是酱多肉少,不过既然是炸,多少比平时多了点荤腥,吃起来蛮香的。日子过得宽裕了,酱里肉逐渐多了,肉丁也变成肉块了,煸透后又被黄酱浸润过肉丁,吃起来又香又过瘾,劲韧的面条,脆嫩的面码,拌上肉、酱个半的炸酱,再点几滴香醋一勺辣椒油,拌匀吃下去,那种舒坦劲就别提有多美了。
就我的经历而言,新北京炸酱面绝对比老北京炸酱好吃太多了。过去吃顿炸酱面是改善生活,油不多肉也少,现如今想吃就吃,油肉随着自己的意愿走。譬如我吧,一般是七两黄酱三两甜面酱混合好蒸透,再来一斤硬肋五花肉肉丁,这样炸出来的酱那才好吃呢。这样的炸酱面小时候没做过,也没听老辈人说过旧日有这样的做法。
烹饪大师牛金生老师和我说过炸酱面的事。北京人吃炸酱面,讲究的是炸酱要小碗干炸。什么是小碗干炸?说法很多,牛老师说那些基本上都是胡说,有些号称大师的人讲得更是离谱,真不知道他们早年间吃过几顿饱饭。说一千道一万,小碗干炸的标准就是一个:炸好的酱放在碗里,用筷子中间划开,缝隙不粘合,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上好的小碗干炸。
再说酱,有人用六必居的,有人用天源的,还有用桂馨斋的,这里面其实也有讲究。一般的讲,南城的人喜欢用六必居的,北城的人喜欢用天源的,回民都用桂馨斋的。炸酱有肉酱、素酱、桂花酱;素酱没什么说的,桂花酱就是鸡蛋炸酱,肉酱过去用五花肉,因为过去的肉肥,用五花肉正合适,现在有很多人依然说要用五花肉,牛老师讲这是不对的。因为现在都是瘦肉型猪,五花肉和以前的已经不一样了,用现在的五花肉炸酱已经出不来以前的味道了,现在要用硬肋肉,只有硬肋肉还有点以前五花肉的意思。同时黄酱不蒸不糗也炸不出好味道的炸酱来。
炸酱的道道也不少。北城和南城的炸酱是不一样的,南城炸出的酱黑,因为南城炸酱要放酱油,一要颜色二要咸口;北城则是不放酱油的,放了酱油黑乎乎的,不好看,没面子。这样的区别和当时南城城市贫民多,北城旗人多,有钱人多有着很大的关系。要知道清朝建都北京,把汉人都赶出了内城,城墙里煮的都是旗人,生活水平当然比南城要高出一些的。旗人的讲究也多,因此炸酱绝对不能黑糊糊的咸咸的,好像是要让人少吃似的,那多丢人啊!
张琳:
很遗憾,是真的。每个家庭的炸酱面做法都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酱、菜码和面上。炸酱面的精髓在炸酱上,传统做法是五花肉配上黄酱、甜面酱,有的还用鸡蛋做酱,但在我家以瘦肉做酱,配上些许洋葱丁来解腻。炸酱面上的配菜叫菜码,正统的菜码是心里美萝卜丝、芹菜丁、黄豆儿等,但这又刨丝又切丁的着实太麻烦,我家就给简化成了豆芽菜和黄瓜丝。至于面条本身,我减肥,半魔芋丝半面,我爸糖尿病,用的是荞麦面。
其实,炸酱面是我家的“懒人饭”,连续几天没时间开火的时候,就做上一碗酱放冰箱里,随吃随取一点出来,放微波炉里加热,同时将超市买的面条和豆芽菜下锅煮熟,捞出后把炸酱倒上、拌匀,齐活!
澎湃新闻:
你觉得小时候吃的京味美食和现在相比有变化吗?
董克平:
味道一定是有变化的,不变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死亡的。社会在变,人在变,味道怎么能不变?味道的传承一定是在人们唇齿间鲜活流转着的,变是永恒的,不变只是留在记忆中的。
张琳:
我担心我29年又6个月的人生经验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拿着这个问题问了我妈,我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是啊——!菜没菜味,人没“人味儿”了。“菜没菜味”意思的是原材料蔬菜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了,化肥的使用等原因,让蔬菜缺少了些许甘甜和清香。若干年前,北京一个大棚推出来可采摘“古法”种植的蔬菜,尤其还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吃的胡萝卜,但还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看来老口味的蔬菜真的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了。“人没‘人味儿’”意思是奸商不少,猪肉价格飞涨时,鱼香肉丝就变成了鱼香菜丝,一些店铺没有坚持品质实在是惋惜。
澎湃新闻:
北京的老字号依然保持着水准吗?
张琳:
肯定有其他老师从手艺的传承、店面的发展等角度来谈了,那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说——吃客与老字号。近十多年北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北京隐隐约约形成了这么个格局:前门前面东西走向的前门大街,历史上它既是老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分界线,同时当下也大致是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聚居地粗略的分界线。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的南城,也就是老北京的外城,住的都是贫苦之人,没有什么好的资源。而资源是具有传承性的,客观地说,当下的南城的确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如果不是因为钱的因素,对子女教育极注重的新北京人,大概率不会把房子买在南边的,即便一时买在了南边,也是心系北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北边新北京人聚集,反倒是在南城住着很多老北京。老北京多的地方就会有老北京餐厅,一家老北京餐厅如果能在南城站稳脚跟,就说明了经受住了很多老北京口味的检验。以前的吃客,尤其是某家店的老主顾,要时不常地提点意见,“嘿,今儿这个儿咸了啊”。其实说到这个,我们也可以统计一下这次上榜的餐厅,尤其是老北京美食餐厅,有多少个是在南城呢?
澎湃新闻:
如果向外地人推荐几种北京传统食品,你会推荐哪些呢?
董克平
:我推荐的话大概会有北京烤鸭,涮羊肉,厉家菜,大董意境菜。
张琳:
肯定有人推荐炒肝、灌肠这种未上榜。但同样代表北京的小吃,我就不说这些吃食了。我推荐一个北京人到现在都吃的,而且淘宝上只能找北京代购才能买的到的——义利的果子面包!义利创建于年,其实它并不是北京的本土品牌,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上海迁过来的,北冰洋汽水也是他们家的。它家做的果子面包可谓是北京人从小吃到大,这款面包里面混有坚果和果脯,现在其他一些面包品牌做的“老北京果子面包”,其实参照的就是义利。北京人还是认可义利,这款面包现在分为蜡纸包装和普通包装,蜡纸包装是手工做的,更筋道,比普通包装的贵一块多钱。义利现在在北京开有很多分店,能很容易就买到。这家店的自来红也是很多长辈所喜爱。
另外,现在冬季了,来北京可以吃一些应季的美食。比如糖炒栗子和糖葫芦,这种都属于刚做出来时最好吃,网上也有经过深加工的栗子和糖葫芦售卖,但味道相去甚远。糖炒栗子做得最好的我个人首推秋栗香。糖葫芦一般在超市门口就有卖的,味道大多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