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识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

分享读书、跑步以及一些生活原则。

第15篇,全文约字,阅读时长约6分钟。

《见识》,作者吴军。书里写了很多,主要是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体会,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的看待世界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昨天分享了第五章,今天主要是对原书第三章《谈谈见识》进行分享。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但在我们心中,有时依然有一道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

——《见识》吴军

第三章分为六个小文章。分别是:

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

起跑线和玻璃心;

论运气;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对话庄子:谈谈见识

阅读的意义。

结合个人理解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

1.1成功与智商的关系

《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维认为,智商在以上就具备获得重大成就的基本能力。这个数据大约近一半中国人都能达到,但为什么那么多人智商也很高,并且受过教育程度高,也足够努力,却没有获得重大成就呢?

以托马斯哈维为主的各国科学家们,通过对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大脑的科学研究表明,天才的大脑和我们常人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智商在解决难题中所表现出的智力或者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完全是线性正相关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或者天赋,有的人数学好,有的人逻辑推理强,有的人过目不忘,有的人空间思维厉害,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我们之所以用智商、情商、逆商等一大推指标去衡量一个人,正说明不能简单用智商去量化一个人。

1.2天才和常人最大的三个不同点

以爱因斯坦为例,作者认为天才之所以会成功,有以下最大的三个不同点。

一是善于提出问题。会提问题是勇于思考的第一步,只有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激发人,才能逐步找到研究的方向。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认为,清华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研究上的主要差距就是在于斯坦福大学更加善于提出问题,找到当下最重要的但不被看好的研究课题,清华大学的教授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但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跟斯坦福大学有较大的差距。

二是善于发散思维,总结规律。很多大科学家一旦遇到问题,都喜欢天马行空,胡思乱想,然后仔细推理,科学求证,从中总结规律。例如爱因斯坦就爱做“白日梦”,跳出当时的大部分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不受当时教育和周围人的约束,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开创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是继伽利略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三是坚持不懈有恒心,穷其一生进行研究。爱因斯坦就是穷其一生都在研究。他关于一场论的假设知道他死后60年才得到基本证实。罗斯和杜鲁门的例子更加能说明人生是个长跑,起跑线的输赢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所谓的运气其实也是足够的耐心、低调和朴实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带来的。人在运气好的时候要感恩,不要炫耀自己的能力,只是自己运气好而已。要感谢上天的安排,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在运气不好的时候更要懂得反思,少一些怨气,平和地努力,用足够的耐心,用好的方法,用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好运气再次来临。如果好运气还不来,那就让自己暂时慢下来摆好心态,尽人事,听天命,思考一下再出发。

、比贫穷更可怕的三样东西

一是缺乏见识,格局太小。一个人视野局限才是真正的贫穷。《庄子外篇秋水》的“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用更通俗语言来讲,就是“圈子不同,不能强融”。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同时,我们要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为伍,提高我们的见识。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满足于现状。很多人取得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但如果我们拉长时间线和空间距离,这点成就,这点事情在历史长河中,在世界范围内,就不过是沧海一粟,惊鸿一瞥而已。

二是缺乏爱,小家子气,不懂分享。曾国藩家训有云“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则必败”,稻盛和夫在《活法》中也一再强调“以利他之心度人生”,都是讲做人要大气,不要总是计较个人私利和蝇头小利,要将资源花在别人身上,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是缺乏规矩,没有敬畏之心。《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贪污几个亿,一屋子钱不敢花,自己骑自行车,吃炸酱面,“小时候穷怕了”。还有最近疫情期间发生的多起诸如跑步外籍女等新闻事件,究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因为缺乏规矩,缺乏敬畏之心。

、阅读的意义

我们经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太忙,但并不清楚自己的时间花到哪里去了。我们和许许多多的所谓朋友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