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厦门最古意的一家面馆了。
一道圆形木质拱门,隔开大厅与后厨。墙上挂着各式水墨图,抬头是数展花灯,一幅敦煌飞天,挂了12年,微微发黄。
所有木质桌椅,都是手工雕琢。
面馆的名字,就叫古意堂。
中午12点不到,坐满了客人。
老吴跑进跑出,根据客人要求,下单、上菜、结账。这一套流程,他已经做了12年,熟门熟路。
他说自己是“南生北像”,出生在宁德小镇,不爱吃大米,偏爱吃面食。
每到一个地方,去的第一家餐厅,就是当地面馆。
年的厦门,还是厦门泡面和碱面的天下。
要么软烂易坨,要么内芯发硬,碱味极重。
“厦门人显然对面条要求不高,油面干干瘪瘪,无咬劲,弹力也不足,只能充饥。”
这是蔡澜先生对厦门面条的评价。放到现在,想吃一份足够弹牙的面条,同样难寻。
也是这一年,老吴和全国大部分观众一样,看到了那年最火的一部剧,《武林外传》。
同福客栈里的侠客义气,让他想起年少时读的古龙金庸梁羽生,还有包惜弱在金国王府保留的小小牛家村。
但他觉得,同福客栈的江湖场景,如果搬进生活,有些刻意。
古意堂的装潢,是他少时一边读金庸武侠,一边幻想的江湖小馆做派。
源于生活,再化于生活。
通常会自己找来古意堂吃饭的,都是厦门人,还有附近写字楼工作的外国人。
这些老外,一见古意堂,像发现新大陆般哇哇大叫,异常兴奋:“Wow,China!”
尤其发现面条浸饱汤汁,依然嚼劲弹牙,更加喜爱。
口口相传,声名渐渐传开。
开面馆,面条做法尤其关键。
老吴做面条的本事,来自北方亲戚相传。
面粉加足鸡蛋,微微发黄。面团反复揉搓擀平,历经数十次,直到表面光滑发亮,再片成扁平条状。
这样做出来的面条,需要两个大汉左右用力拉扯,才能扯断。
汤中浸泡一小时也不会软烂变坨,极有咬劲。
炸酱面的浇头,也有门道。
不用腌制,只取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手工剁碎,与药材调料一起炖煮整日。
药材与调味渗入肉里,与原本寡淡的面条拌匀,咸淡平衡得刚好,鲜嫩咸香。
老吴坚持不用绞肉机制作肉沫。虽然可以让肉沫更细,节省时间和人工,却会绞断肉质纤维,失去口感。
这样的做法,决定了古意堂没法和商业大潮一起,快速狂奔。
“一碗面要好吃,除了面条,还在于食材本身。”
老吴对食材处理,同样要求严苛。肥肠一定要清洗干净不留腥味,肉类必须新鲜,酸菜要腌制得恰到好处……
吃完面,还可以再来一碟熏猪肉或者酱牛肉。瘦而不柴,肥处不腻,十足熏香。
越来越多人慕名跑来老吴家吃面,街头也悄悄冒出几家同类型的古味面馆。
其中一家开遍厦门的连锁面馆,创始人正是古意堂的两位帮厨。
不过老吴很想得开,自家面馆的精髓在于面条,独家秘方,足够自信。
正如江湖,各有神功,各凭本事。
所以每天继续安心待在店里,精心煮面,好好待客。等着饭点,食客到来,挤满小小馆子。
古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