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祖宗留下了一碗碗清凉,沉淀着一段段夏日

炎夏来,暑气蒸,神乏心浮,百事倦怠。平日喜欢的美食,此时也食不知味,心里念的,胃里想的,无非是凉面、凉皮、凉粉,是那盛在碗中的一份份清凉。

那盛在碗中的一份份清凉,非但有冰雪颜色,而且如冰雪清爽。那盛在碗中的一份份清凉,与空调、扇子不同,它们才是夏日的主旋律。那盛在碗中的一份份清凉,最贴近生活的本味,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遗产。

眼观、鼻闻、口尝、心想,都是那盛在碗中的一份份清凉的灿烂与馨香。

凉面——历史可以追溯至唐

天南地北,各执一词,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从小吃到大的那碗凉面,才是普天下最正宗最好吃的。但无论怎么争,凉面的基本做法是相同的——煮熟的面条,用凉水过一下,拌上不同的配料。

凉面

一家人围坐,只听见满堂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旁若无人,汪洋恣肆。

凉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唐朝朝会,九品以上官员夏天可以享用槐叶冷淘。我国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中有: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唐代杜甫写了一首《槐叶冷淘》: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到了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夏至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凉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经过漫长的历史和不同地域的演变,时至今日,凉面的形式越来越多:泡在冰水里的朝鲜冷面、配料讲究的老北京炸酱面、裹着一层红油的四川营山凉面和麻酱凉面……名目不同,味道也不同,但吃进肚中,那种夏日的惬意与清爽却是相同的。暑热褪去了,汗意没有了,心情也舒畅了。

凉皮——从陕西关中地区起源

凉皮,又叫酿皮,根据制作原料的不同,又分为米皮、面皮。单就面皮来说,还分为擀面皮、烙面皮……与肉夹馍、冰峰组合在一起,就是著名的三秦套餐。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关中大旱,户县秦镇一个叫李十二的,蒸出面皮做成凉皮,到咸阳进贡。秦始皇吃了面皮颇感稀奇,赦了秦镇无粮可纳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面皮供他食用。于是有了歌谣:

秦渡桥头十二郎,天教巧手弄蒸尝。

细裁玉纸薄筋软,一点香红动始皇。

发明了凉皮的关中人,千百年来,对凉皮痴心不改,一年四季都喜欢吃凉皮,于是有了说道:春天吃凉皮,解乏;夏天吃凉皮,消暑;秋天吃凉皮,祛湿;冬天吃凉皮,保暖。

凉皮

如今,凉皮走出关中,走向全国各地,于是有了说法:中国人的夏天,从一碗凉皮开始。

虽地域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但凉皮却固执了它的本味:酸辣。一碗白白的凉皮,浇上红红的辣油,再加入莹黄的豆芽儿、碧玉般的黄瓜丝和油炸的葱花,好像盛进了锦绣河山一般悦目,捉着筷子均匀地拌起来,吃进口中,酸辣爽口,咽下肚里,开胃消暑。

凉粉——宋代《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

凉粉,是夏日的一道消暑小吃。如果按照时间顺序,给中国各种美食排一个榜,凉粉必名列前茅。早在北魏末年时,《齐民要术》中,就有了利用淀粉制作食物的记载。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中,索性直接出现了细索凉粉的记载。

苏东坡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命人取滨豆(也称作小扁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之后流传与凤翔民间,人称其为东坡凉粉。

凉粉

凉粉通常以淀粉为主要原料,与水混合后,经过加热、搅拌,凝成胶状,待到凉透后,切好凉拌起来,就是一碗可口的凉粉。

南方一些地区,用假酸浆的种子,做成冰粉;山西地区,用荞麦做成的凉粉,称为碗秃(托);重庆巫山地区,把臭黄荆叶捣碎熬汁,做成翡翠粉;烟台人靠会潜水的人扎猛子到海底采摘海石花菜熬制海凉粉……

冰粉

每个人,都有心心念念的一碗清凉,或许是凉面,或许是凉皮,或许是凉粉。

这一碗碗的清凉,在时间的堆叠里,在情感的发酵下,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了身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