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北方人喜欢吃面,我也不另外。走南闯北很多年,吃过很多地方的面,但至今令我最怀念的应该是北京胡同巷儿的那碗杂酱面。
记得十几年前,初来北京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都不稳定,自己积蓄不多,还得兼顾着日常生活开支和那笔不菲的房租。那段时间,除了上班,就是精打细算怎么能用兜里这点钱过活儿到下次发工资的时候。
那段时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根本不敢奢望下馆子尝尝北京的美食。但是,由于和小武的认识,我也享受了一些很地道的北京味道,比如老北京杂酱面。
那是已经和小武很熟识了,他有次周末请我到他家去。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小伙儿,在北京胡同中长大的。我按照他给的地址寻觅到他家,是一处很接地气的四合院。那天,在他家吃到的杂酱面应该是最正宗的老北京杂酱面,也是令我最难忘的一碗杂酱面。
那天的杂酱面是小武的奶奶亲自做的。小武说,北京人讲究吃炸酱面,你别看这碗面很简单,其实大有讲究,而且,在北京,真正的好炸酱面在饭馆里是吃不到的。好的炸酱面在老北京人家里做的才叫地道。今天,你小子有口福了,我让我奶奶给咱俩做顿杂酱面吃。
小武说,炸酱面在北京不光是一大特色,更是一种文化,首先,这菜码儿就能编个顺口溜:
青豆嘴儿、香椿芽儿,焯韭菜切成段儿,芹菜末儿、莴笋片儿,狗牙蒜要掰两瓣儿,豆芽菜,去掉根儿,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心里美,切几片儿,焯江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
其次,就是杂酱,这也恰恰是这碗面的灵魂所在。听小武的奶奶说,地道的北京炸酱面,最早用的酱都是自己家调制的,是将黄豆煮了,在院子里晒制的,但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人们都改用买来的酱,但最好选用六必居的黄酱。然后,要选肥四精六的猪肉,切成比大拇指的指甲小一点的肉丁,但也不能太小。炸酱时最好选用花生油,而且讲究“热锅凉油”,在油还不太热的时候就要将姜末、葱末、蒜末依次放进去,待葱姜蒜都煸炒香了,才能放肉。肉要炒得嫩,有个诀窍就是锅里的油要放的多点,而且要等油热透了,再放进黄酱。但是,黄酱不能直接下锅,需要事先用水调好,或稠或稀,根据个人口味调制。并且在炸酱时,要不断地翻炒、搅拌。为了防止糊锅,多采用文火慢炒,直到炒到满锅起小泡,炸出来的酱要呈黑红色,油亮油亮的才好,这时再撒一些葱末在炸好的酱上,满屋生香,这锅炸酱便成了。
除此之外,炸酱面对面条也讲究。最好是家里做的手擀面或者抻面,而且讲究现做现煮。在北京人的餐桌上,炸酱面是一年四季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食物。夏天,人们将面煮好后过凉水,叫“过水面”,但过水后要将水滗尽,这样拌出来的炸酱面才好吃。冬天,人们直接从锅里挑到碗里吃,北京人将这种面叫“锅儿挑”。
面煮好后,要配菜码子,不同的节令吃不同的菜码。通常菜码是黄瓜丝、黄豆、青豆、芹菜末、水萝卜、豆芽菜、萝卜缨等,还有焯过的大白菜、豌豆、扁豆丝等也很受欢迎。
说着,小武奶奶已经将杂酱面做好了,我们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依自己的口味配了菜码拌起来,小武还说,吃杂酱面的时候要配大蒜和醋会更香……
后来,小武出国了,我曾一个人在北京的大小胡同的饭馆吃过几次杂酱面,只可惜,这道慢工细活的食物,在追求快速完工的饭馆中没能以它该有的方式呈现。北京这么大,但我再也没吃到那么好吃的杂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