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很流行“迷影文化”,大家都知道喜欢电影的人叫作“影迷”,那么“迷影”到底是什么呢?
“迷影”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曾经写的一段话,她说:如果电影迷恋死了,那电影也就死了。
苏珊·桑塔格认为:这种对电影的迷恋不仅仅是喜欢,而是一种电影的审美品味,建立在大量观看和重温电影辉煌历史的基础之上。
Boss看过很多电影,也认识很多喜欢电影的人,不过Boss并不是想和大家说“迷影情结”。
Boss真正想说的,是在电影世界,每位拍摄作品的导演,其实也都痴迷一种独特的“情结”,今天我们就来聊这个话题。
首先要说到的,是许多人都喜欢的英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很多人说起诺兰,都觉得他的作品烧脑,线索繁多,即使仔细看也难免会犯迷糊,之前Boss也说过他的电影里常用多线叙事,因此“烧脑”便理所当然。
不过把诺兰导演所有的电影排列起来,会发现其中有个元素重叠,那就是“亡妻”。
比如在影片《致命魔术》中,电影剧情就是从妻子意外死亡作为开始的,虽然影片的主线是两位魔术师执念于互相报复,直到置对方于死地,但这种人物的设置,不得不说是一种“感情上的缺失”。
到了电影《盗梦空间》中,柯布对“亡妻”的愧疚,成了他完成任务最大的阻碍。
诺兰的“亡妻情结”在电影《记忆碎片》中放到了最大,并且成为了关键线索,男主谢尔比执迷于寻找杀死妻子的凶手,最终发现杀死妻子的就是自己。
面对众人对诺兰“亡妻情结”的质疑,导演在科幻片《星际穿越》设计的男主角身份,直接就写成了单身父亲。不过影片里男主角心中对亡妻的情感牵绊,还是始终牵引着他“回家”的信念。
其实,这不是诺兰的执念,而是在他的作品中,更偏向男性角色的刻画,诺兰自己不擅长描写女性的心理戏。这个解释似乎非常合理了,不过诺兰本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说今后会改正,但是最新作品就拍了《敦刻尔克》,直接没有女性角色了。
有人说,中国导演大都喜欢拍“吃面的戏”,对“吃面这件事”情有独钟,这不仅是一位导演的执念,而是大多数中国导演不约而同的“小情结”。
比如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里,那一碗浇上辣子的扯面真是让人念念不忘。陕西人吃面长大,对面食有远多于外乡人的理解和依赖。
《三枪拍案惊奇》的英文名字干脆就叫作“ASimpleNoodleStory”(一个简单的面条故事),在影片的最末处,导演让所有人都复活,一人端着一个大碗载歌载舞,再大设全剧组一起吃面的宴席,这也算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面食的心意。
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如陈凯歌的《边走边唱》里,瞎师父带着瞎徒弟来到瀑布边的面馆,这是个四面敞开的棚子,棚檐下面的人没有多少对话,只有瀑布湍急巨大的水流声和店家做面的动作,做面师傅用长把的勺子把热油带着火一起全都浇到面上,说一句“壶口的面吃上头一碗才是好汉”。
管虎导演的《老炮儿》中,“吃面”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电影的背景是在北京,因此有很多场戏,人物都是在吃炸酱面。此外,“吃面”也是中国文化中传统“快餐式”的代替,比如《老炮儿》中,小波出事之后,冯小刚饰演的六爷到处打探消息,这时他跟一人在面馆碰面。此人一抬头,细心的观众知道,是另一位知名导演宁浩的客串戏份。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宁浩吃面的速度很快,以至于六爷想细问点都感觉来不及。
面条这件事,其实也是最家常最亲切的,吃面也有地方特色,中国导演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安插“吃面”的戏份,无非是在塑造人物的共鸣感。要说真有什么别的意义,那就是这条要是演的不好,你还得再来一碗。
其实,导演的某种情结,并非是一种类似斯德哥尔摩式的处理手段。比如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他的作品中,但凡出现父亲,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形象。
但在他近几年的作品中,他试图用电影这种模式,来弥补“父亲缺失”情结的遗憾。
那部《圆梦巨人》中的孤儿小女孩苏菲,就是导演的心态,而巨人在片中象征了父亲的形象,给苏菲带来了梦想和爱,这也是一种导演自我内心的和解。
你还知道有哪些导演有什么情结?以及这些情结在他们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Boss。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