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随笔而已,既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
但这就对了,所谓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嘛。后悔也好,庆幸也罢,往事就在这里。
一、
连着收到问劲松的咨询,最多的当然是问这新地块的了。我是实在不好说什么,只能说是等着呗,反正现房销售呢,到时候再说吧。有一个小伙子是最让人无语的,非得让我表态,如果支持的话,他就从现在开始等,到时候应该能凑到多万,准备抢个小户型。
沃天,只能让他拿脚后跟想想吧。大哥,这里是四环内啊,全北京不知道多少只眼睛盯着呢。一共才1.2万平米的住宅面积,就算是全部对外销售才能有几套房?常规来讲就按平均80平的小户型也不过是套。而来万最多买50多平的,估计一共也没有20套,你确定能有这么好的运气?
再说了,麻烦看看是哪家开发商拿下的土地?是葛洲坝,央企。再看看这块地是什么地方?旁边就是中国能源大厦和葛洲坝大厦,能理解了吗?到人家家门口去抢房,谁给的你这逆天的信心啊?
换句话说,就算是到时候葛洲坝宣布了,一视同仁,欢迎穷人们来我们家门口抢房,你敢信吗?反正我不敢信,屌丝最好别做胳肢窝的梦,就算有出头露脸的机会,但还很可能给剃了毛呢。你的位置挺重要的,还是在底层坚守比较踏实。
二、
说实话这地块只能说是属于劲松街道,但跟大众概念里的劲松隔着三环路呢,几乎是八竿子打不着。
但劲松也有好消息,一个是老旧小区改造,劲松模式又登上了光荣榜。二是一区号楼的原址重建,让众多老旧小区看到了希望。所以也有两个人来问,如果真的旧貌换新颜了,是不是意味着升值能和北城看齐,甚至跑赢大盘赶上去?
这我也不知道,只能说有可能吧。但这可能性要有前提,就是北城的老旧小区不许改造,更一辈子不许原址重建。也就是说,只许劲松的州官放火,不许其他地方的百姓点灯。你觉得有可能吗?
俩人都没再回复我,有可能是听明白了,不再做白日梦。也有可能是真的听明白了,看到了独霸天下的希望。一切皆有可能,心有多大,发财的梦就有多大,这心得多大啊!
我并不是说劲松有什么不好,而是说别幻想只有这一个地方会变好。劲松一定会越来越好,但不能阻止其他板块的老小区也进行改造。发财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但别建立在“被窝里放屁,自己独吞”的基础上,那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了。
三、
说点儿劲松的碎碎念吧。
我第一次来劲松是80年代初,朋友说他们家搬了新房,让去家里玩儿。于是大家就一窝蜂的骑着车呼啸着冲往城外,那会儿管出二环都叫城外,甭管是什么地方都一样。
其实去他们家主要不是为了看房子,那会儿虽然住平房的居多,但并不觉得楼房有多好。因为没体验过,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伤害,甚至住平房的人都不敢奢望自己能住上楼房。
所以我总说,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吐槽房价啊?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买房的希望,所以才敢于吐槽。而倒退30年之前,正常人是不吐槽制度的,都老老实实的排队等分房,或者干脆的死心了,根本就不敢想。
古代的农民绝不会吐槽什么教育孩子太累太烧钱,因为他们根本就读不起。只有看到了希望,人们才会产生欲望,否则凭空的幻想是会耗费体能的,人类没那么傻。
回到当年,我们既然不是为了看房子,那到劲松去看什么?看猪、看牛、看狗、看庄稼地。城市里的肯定不让养猪养牛的,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会儿也不让养狗,所以城里孩子根本就没见过这些活物。马是可以看到的,每天晚上7点之后,马车可以进城。主要是从广安门和广渠门永定门进来的,一路的马粪,非常的壮观。
不知别人怎么想的,反正我第一次见到猪是觉得挺好玩儿的,觉得那尾巴太有意思了,真想揪过来玩会儿。牛只敢远远的看,不敢过去。狗是不让我们过去的,太tm不友好,气得我都想扔石头。
那会儿看了劲松的房子也觉得怎么着,现在想来可能就是一区二区的,或者是老虎洞儿的也没准儿,反正那会儿也分不清楚,觉得郊区都差不多。
四、
劲松现在是明明白白的属于朝阳区的,但在当时是稀里糊涂的,很多人都认为是崇文区。甚至很多官方单位都闹不清楚,比如劲松九区,至少到5年左右,我还见到有的单位门口挂的崇文区的牌子。
而且有的市政维护也有崇文区负责,大概原因是因为这里与崇文区交界,而用市区协助管理相对方便一些。毕竟当时劲松等地的建设速度太快了,朝阳区的设施什么的跟不上来。所以我印象中那会儿连劲松的学生都可以报考崇文区的,至少在初期是这种情况。
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劲松的住户也不太拿自己当朝阳区的,或者是根本不在意。这是因为广渠门外直到马圈忠实里,也就是关厢一带从一开始就是崇文区辖区,劲松属于两区交界,分房过来的人很多还都是之前住在崇文的,都懒得分辨两个区的界限。
很典型的就是学校,比如52中,位置在马圈,这是崇文区的中学,但当时肯定有不少劲松的孩子。说实话那会儿才真的是就近入学,小学并不太区分哪个区,离得近就上,想去重点小学自己想办法。中学自然也一样了,市重点和区重点都得凭成绩,二类校没准儿,先凭成绩后看运气。最后成绩一般的那就都是大波轰,先在附近的,塞满了就看周边的有没有学位。
不光是52中,当年处在交界线附近的都这种情况。比如59中和中,这些学校都没了,但当时也无所谓什么哪区的学籍,只要能接受就去上。我在劲松反正遇到过不少这些学校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怎么就去崇文区上学了。
52中大概在80年代末期的时候因为拆迁,部分学生搬到了幸福大街和珠营胡同路口的火神庙里上课。开始说是分校,后来就剩这一个了吧。再后来和59还是49中合并了,再后来又合并入广渠门。所以前些天我见到一个人发帖子,说自己是52中毕业的,也就是现在的广渠门中学。看完了很想给他留一句,您这是在普及历史呢,还是想说自己小时候其实学习不差呢?
五、
为什么出现劲松这么大的住宅区?这就要说到当时朝阳区的定位了。现在的朝阳定位自然是CBD商贸了,使馆区都规划了好几个。但在建国之后到80年代前后,朝阳的定位一直是五大工业基地为主。所谓五大就是纺织、机械、汽车、电子与化工。
纺织是在八里庄,北京最早的工业区,其中国棉三厂老大的规模了,还有针织厂什么的,都是那个年代的风口产业,也是所有农业化国家的工业起步产业。电子自然是在酒仙桥了,电子管厂不亚于现在的芯片制造,高科技。这就是现在的电子城、等等,都是时代的产物,宿舍区就是那些老街坊。
其他的三个都和广渠门外有关,化工虽然是垡头为主,但在广外也建了化工实验厂,好像是这个名字吧,我记不清了。另外两个就是双井的机械和大北窑的汽车,都是工业化初期的重中之重。
“广东五厂”,估计所有人听到都以为是广东的,但其实不是,全称应该是广渠门外东五厂,有说东五厂的,也有说广东五厂的。北齿、北重、北重型汽车、北建机械、光华木材厂,这几个厂子的原址就是现在的富力城,好像还包括北内的一部分吧。
除此之外,这附近还有北京吉普、北人、北起重、北汽等等,我也数不清了,各个都是当年让人羡慕的大厂,发工作服有劳保的。我的不少同学和朋友都是大厂子弟,聊起当年的辉煌让人感慨。
所以明白了吧,之所以出现劲松、武圣、潘家园等居住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大厂员工的住宿问题。当时有个口号,或者是目标吧,大意是解决通惠河以南30万工人的后顾之忧。
老有人争论这些老公房的质量好不好,其实在我看来意义不大。这就跟讨论过去的马车快不快似的,实在没必要。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的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而是要放到当时的特定历史空间来考虑。
以劲松来说吧,如果按现在的标准,那当年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工艺什么的都不达标,跟现在的新房没法比。但这是在40年前啊,一切都是起步阶段,不能苛求的。我问过好几个当年参与施工的老工人,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非说质量好谈不上,但这已经是在当年条件下最好的了,毕竟是给自己盖房子。
比如基坑吧,当年没有现在能精准到厘米的打桩机,就是靠人工。那工人们没别的,就是一下下的凭良心和对未来的憧憬来施工,不敢说多精细,但肯定是当时能做到的最结实。再加上当时资金不足是谁都心里明白的,那就更得用质量来弥补了。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是有职业道德的,尤其是产业工人,打造出合格的产品才是最大的荣耀,才能得到尊敬,省的让人背后骂,甚至有可能被骂一辈子。
就像开头说的,拆掉的一区号楼,这可是年盖的,是试验品。我也不知道怎么个试验,但肯定是怎么省钱省工怎么来呗,估计都是砖木结构+预制板什么的,最省事儿。但也得看这个年份,,唐山大地震刚过去,抗震这根弦是装在所有人脑子中的。所以就是这种不合格产品,也好歹熬过了40多年没塌,说的过去了。
六、
对了,再普及下知识吧,“劲松”应该怎么读?不是读“近”,而是读“净”,这看看地铁和公交牌子的汉语拼音就知道了,读jin的时候是名词,劲头有劲什么的。读jing的时候才是形容词,猛烈或强大的意思。劲松,就是枝叶繁茂遒劲有力的松树,出自毛泽东诗词,是年才真正命名的。所以在80年代之前,北京没有劲松,只有“架松坟”这个地名。
按我朋友爷爷的说法,他50年代刚到北京的时候喜欢打猎,因为住在东花市,去远郊不方便。所以经常到架松坟打兔子逮鸟儿,也有时候去大北窑和潘家窑(潘家园)捞泥鳅。那会儿也没什么环保意识,打了小动物解馋。
朋友初中毕业的时候,正是北京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劲松职高”是当时名气很大的佼佼者。那会儿他爸也动过心思,说要不甭上高中考大学了,提前上班挣钱也挺好的,于是就考虑过劲松职高。
后来问了个住劲松的朋友,说是学校没得到什么评价,光说劲松的消费太高了,说先不提能学到什么,那边的吃喝花销可是比城里还贵的。
开始都想不太明白为什么,后来说估计是各个大厂的效益好奖金多,所以东西才贵。有个佐证是超市,北京第一家“自选商场”在海淀学院路,第二家就是在劲松,应该是劲松商场里,而且是当时最高档的自选菜市场,年就开张了。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劲松人不仅挣的多,有钱,而且是敢花钱,否则根本支撑不起来。
再一个佐证就是劲松的美食街了,一直到0年前后,南城除了方庄就是劲松。方庄的感觉是权贵居多,餐厅更豪华。劲松相对更平民,大众价格居多。我那会儿常去的主要是“食为先”和“炸酱面大王”,都是火翻天。
后来炸酱面大王把分店开到了红桥,我是第四天去吃的,关张了,弄得一脑袋懵逼,只好翻回头又打车到劲松。一问才知道,说是新店的生意太火,刚三天就把准备的材料全吃光了,实在补不上,只好停业进货。这种事儿估计在今天不会有了,可见当年南城百姓的消费热情吧。
在劲松吃饭时还遇到过这么件事儿。那会儿有个主打麻辣烫的馆子,其实就是四川火锅,招牌忘了,以香油碟和毛肚为主打,显得很时尚。有一次是眼瞧着进来仨半大小子,一看就是亲兄弟,是三胞胎都有可能,长的都跟鲁智深似的,膀大腰圆。店里的粥是免费的,这仨小子就一边吃火锅一边喝粥。
据说是仨人喝的太多了,老板出来说不让喝了。其实未必是老板小气,而是有可能真的供不上,熬不出来了。反正老板话说的不好听,问了一句“你们哪儿的”?仨小伙子就不高兴了,其中一个回了句“我跟你爸一单位的”,然后同时出手,一个抄腿俩架胳膊的,竟然把老板举过头顶做了几个曲臂。
等老板被放下来的时候,脸已经白了,嘴里念叨着有话好好说,踉跄着去后厨估计熬粥去了。当时我和朋友就感慨啊,这就是劲松的工人子弟,孔武有力,该出手时就出手,按现在话说是能动手就不逼逼。弄不好这三兄弟真和老板他爹一个单位的呢,反正都是周边厂子的。
七、
劲松的没落是在90年代中期之后。也不光是劲松,是全国的国营企业都衰落,所以才出现了年前后的下岗潮,几千万人失去了工作。朝阳区也一样,腾笼换鸟,把老工厂都拆了改建写字楼商场和居民区了,这才有了双井百子湾一带的众多高档公寓。
这几年是“劲松模式”被宣传的很热,看照片也确实不错,希望能坚持下去吧。不过说实话挺难的,看了看劲松地区的常住人口年龄段构成,65岁以上的占比30%多,估计60以上的能占到40%了,小一半。在这种老龄化社区里,什么模式都盈利困难。除非是卖保健品的骗子,否则从老人身上盈利难上加难。
前年的时候就有人咨询,说家里老人让骗子们忽悠的不行了,那么大岁数竟然被贷款买保健品。一套劲松的小房才价值多,老头儿的各种网贷都几十万了,问怎么办?没办法,这是公安法院该管的,我这说房子的帮不上忙。好歹现在是不让老人单独签委托卖房了,要不然劲松这种老公房社区能成为诈骗重灾区。
八、
老社区的碎碎念,希望劲松的改造能越来越好吧,更希望“劲松模式”真的能推广到全市全国。
仅供参考。
我是北京章哥,如果你有问题私信我。